公众号描述
诺贝尔奖获得者居里夫人小时候有次在做功课时,她的姐姐和同学在她面前唱歌、跳舞、做游戏。她就像没看见一样,在一旁专心地看书。姐姐和同学想试探她一下,悄悄地在她身后搭起几张凳子,只要一动,凳子就会倒下来。但是直到居里夫人读完了一本书,凳子仍然竖在那儿。姐姐和同学受她影响,也变得专心读书,认真学习。另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的成功,正如她所说的:“我是搞科研的,只想老老实实做学问,把自己的事情做好,把课题做好,没有心思也没有时间想别的。”正是这股专注和坚持终于在几十年里190次的失败后,她和她的团队先驱性的发现了抗疟疾有效单体青蒿素,使得世界数亿人受益。
法国生物学家乔治.居维叶说:"天才,首先是注意力。"
毫无疑问,专注力是关乎孩子未来竞争力一项重要能力,也是孩子能否达成使命和目标的关键因素。小学三年级以前,孩子的智力是差不多的,接受学校教育的知识也相对简单,从四年级开始,学习知识的难度有一个跨越,专注力的好坏直接体现在学习成绩的好坏上。
如今,培养孩子的专注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。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中心发表过一项研究,公元2000年时,人类平均专注力是十二秒,然而到了2013年,成人平均专注力只有八秒11。而一条金鱼的专注力可以维持九秒钟,所以如果你和一条金鱼同时去参加一场活动,你已经开始迫不及待拿出手机刷信息,金鱼还在专心关注活动呢!
专注力有天生的成份,也可以通过后天训练获得。但更多的是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,或多或少的对孩子的专注力造成了一定的损害。那么家长如何在信息泛滥的年代,帮助孩子重新获得专注这一能力,使得他们走得更远,更稳。
孩子注意力不集中,十有八九跟家长有关系。根据大数据平台的统计显示,70%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背后,都有“至少一个”经常破坏他注意力的家长。
1、婴儿时期,妈妈的负面情绪破坏
所有的科学实验都证明,婴儿的专注,开始对人脸的好奇。所以接受母乳喂养的孩子,妈妈的脸正好进入他最初20厘米的视力范围,他的专注力在最初就能够得到较好的满足。如果喂养期间妈妈的脸是愉悦的,孩子本能的就会对事物产生兴趣。如果妈妈的脸是抑郁的,不开心面部缺乏表情和生动性,孩子会不自觉的把脸别开。导致他本该发生兴趣的事物失去了兴趣。
如果妈妈长期对着孩子是一张臭脸,可能会激发孩子逃避的本能,比如逃离和走神等。孩子在生理上会变得习惯哭闹,难以入睡和吃饭不香。
婴幼儿时期父母的情绪状态会影响孩子对情绪的把控。而这些情绪到后来就会转化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外在表现。
2、幼儿时期,父母或者核心带养人破坏和打扰
最常见的打扰,有两方面,一是吃饭上,另一个是游戏玩耍时。
喜欢喂饭和让孩子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,孩子无法专注的感受到食物,丧失了主动进食的专注力和能力。厌食和偏食是常态。美国西雅图儿童医院曾进行专门的研究发现,在孩子3岁前,每天看一小时电视,7岁时患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(非常普遍的一个儿童行为异常症状)的可能性就会提高10%。
孩子在玩耍或者做游戏的时候,最讨厌带养人频繁的突然上前嘘寒问暖打断。实际上游戏是一项试错、重构和创造的过程,如果游戏过程中任何一个节点不断的被破坏,幼儿容易产生烦躁和焦虑,然后潜意识的就会产生专注是个很痛苦的过程的印象,注意力就很容易分散。
《生物钟优势》的作者马修·艾德伦博士认为,在专注进程中频繁被干扰,会有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:
1、学习能力受阻
没有专注力就没有优秀的学习能力,这点毫无疑问。
2、因为缺乏短期专注的能力,而缺乏长期坚持的能力
A和B,两人同时工作了10年,但是选择了不同的路线。A比较的呆笨,毕业后从一家公司的底层技术人员做起,到资深工程师,现在是公司的技术顶梁柱,10年从未跳过槽。
B是大家眼中的聪明孩子,当初跟A进的同一家公司。两年后听说销售赚钱,于是做销售,一年后发现不如意,回来自己创业。两年后创业失败负债累累,又开始打工。幸好脑瓜子灵活,新工作容易上手,但又嫌弃工资太低又跳槽。翻来覆去后的10年,现在还是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,看着身边人风生水起便愈发觉得自己怀才不遇运气不好。
相信每个人的身边总有那么类似A和B之类的朋友,他们的区别无非就是一个可以长期专注,另一个不行。
3、缺少高峰体验的机会
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“高峰体验”,它是说人在认知过程中如果“感受到一种发至心灵深处的颤栗、欣快、满足、超然的情绪体验”,犹如站在高山之巅,即使那种愉悦短暂,但仍可能特别深刻。
干扰会减少孩子高峰体验的机会,在干扰消失的瞬间,人不可能立刻恢复到满负荷运转的认知状态。比如同样是学习一个小时,如果中间有一分钟的干扰,可能就要多付出超过10分钟的时间成本来恢复到干扰前的投入状态。可见,就算干扰持续的时间再短,但人因为干扰而付出的认知成本会很高。
4、成瘾与物质依赖风险增加
加拿大医生Gabor Mate通过研究后提出,人之所以会对一种物品或者行为迷恋上瘾,比如网瘾、烟瘾等,都不是因为这件事或者物真的有毒,而是上瘾者依赖于这件事或者物所带来的短暂释放和愉悦,即使知道这种行为长期来看是引起负面的问题,却难以戒掉。
而这种迷恋的背后,往往是由于个人无法和外部社会好好相处,他们必须通过这种成瘾的行为或者事物,帮助他们短暂地逃离。从一定程度上来说,正是小时候大人的频繁打扰,导致孩子经常中断自己和外部的联系,最终无法学会安静的跟外界相处。
进入小学后,孩子早期注意力被破坏的副作用开始明显起来。比如上课坐不住爱走神,小动作多,成绩差。让家长颇为头疼,这该怎么解决呢?
家长就要抓住小学阶段这一黄金时期, 6-12岁正是大脑网络的调整期,依然可以通过丰富的感觉刺激弥补之前的不足。这一阶段也是儿童感统训练的弥补期。通过密集的感统训练,特别是专注力训练,修复在婴幼儿时期被破坏掉的专注力,帮助孩子提升内在,赢得更好的竞争力。错过了这一时期,基本上很难再挽救孩子的专注力。
1、家长要管好自己的行为
一位美国妈妈,女儿在学校时常拿A,举办个人画展,还经常登台表演小提琴。这个优秀的妈妈说自己最大的心得就是让孩子“一个时间只做一件事”。
孩子很小时,他们对某件事物感兴趣就会一直玩个不停,这就是孩子的专注力。当孩子在专注的进行一个认知活动时,不要轻易打扰他。尤其是不要突然让孩子停止游戏?教育家陈鹤琴指出,中止孩子的游戏,不仅会让孩子感到不快,破坏孩子的专注力,还容易让孩子养成有始无终的坏习惯。小孩子喜欢游戏,也喜欢看到游戏的结果,从而享受成功的快乐。强行中止,是剥夺了他的成功和快乐。最好的办法是体谅儿童心理,让他们玩个尽兴。
家长可以做些什么呢?你可以尝试加入他,而不是打断他。给孩子一个用于专注的无干扰空间。如果一定要打断,给他一点时间。
2、通过运动来帮助孩子获得专注力。
从运动的角度来说,专注力就是知觉统合能力的一种。而学习的路径是:感觉运动-知觉统合-语言文字符号运用-逻辑思维和推理。所以通过运动提高知觉统合能力,自然能够提高专注力,进而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。专注力的好坏通过四点来判断:注意的稳定、广度、转移和分配。
小学阶段,很多孩子在学校的运动量难以保证,有的学校下课不让出教学楼,不能跑动,对于精力充沛的男孩子来说多余能量无处释放。上课就不容易集中精力。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孩子们把多余的精力释放出去。
医生会推荐孩子参与的运动有:拍球训练和打羽毛球,两者都是专注力能力的铺垫。拍球可以很好的训练孩子注意力的稳定和分配。
3、通过游戏来训练
·1)舒尔特方格是作为专注力训练的常用工具
舒尔特表最初是作为一种心理诊断测试出现的,现已被认为是提高孩子专注力最简单有效的训练法。
舒尔特方格是在一张方形卡片上画上 1CM × 1CM 方格,格子内任意填写上阿拉伯数字 ,方格有2×,3×,4×,5×,6×,7×,8×,9×,训练时,要求被测者用手指按 1 — 25/36/49 等的顺序把这些数字找出来,同时诵读出声,用的时间越少越好。一般孩子从1开始指读到25,用时是20多秒。但是传说中国最快的人是航天英雄杨利伟,只有3.04秒。
舒尔特方格是美国神经心理医生舒尔特发明的,开始的时候是用来训练飞行员的注意力。随后发现对成年人的效果比较差。原因在于舒尔特训练表针对提高的是“自然的专注力”,所谓的自然专注力指的是没有外界干扰,个人的内在没有负面情绪,没有过多信息打扰,整个人很放松的前提下,有很好的效果。
后来实践中发现,舒尔特这类的训练方式,适合心智损耗较少的人群,儿童的心智损耗较少。对他们的效果更为显著,有时候能出奇效。
这类的训练方法曾经在公立小学大规模的推广过,数据的样本达到万人以上。在这些学校中,学生每天的练习时间是40分钟,具体的效果在课堂纪律,课堂专注度和身体控制能力表现出来。一段时间以后,专注水平有了极为明显的提高,成绩、阅读能力也相对应非常优秀。
但是这类的训练都是在小学阶段取得了巨大的效果,到了初中会出现转折点,训练效果会出现大幅下滑,年龄越大效果越弱。
电脑端和手机端都有一些不错的舒尔特表格软件,家长可以挑选适合的给孩子使用。
2)可用数学游戏修复和提升
据《参考消息》报道,中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集训队队员要进行“24运算”训练,目的是要训练队员的专注力,训练对数字的敏感度,在队员的脑袋里建立起数学思维。
具体规则如下: (1)从1、2、3、4、5、6、7、8、9这九个数字中,任意选取四个不相同的数字。 (2)对这四个不相同的数进行四则运算。一个数只能用一次,加、减、乘、除、括号可以用多次,使其结果等于24。 (3)一开始可以用笔算,逐步过渡到心算、脑算。(4)想到的计算方法越多越好,算得越快越好。(5)随时随地(火车上,汽车上,排队等候,等等)可以进行这个计算游戏。 小学阶段的孩子学会四则运算后,父母可以经常跟孩子玩这个游戏。最后你会发现,一开始这个游戏只是为了训练孩子的专注力,到后来可以用来放松大脑。孩子学累了,可以用来置换脑子里的其他信息。
3)其他各种亲子小游戏
除此之外,迷宫游戏能很好的训练孩子注意力的广度,打地鼠游戏能很好的训练孩子注意力的转移。玩魔方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,魔方的拼接过程是一环扣一环,每步之间都是紧密联系的,正所谓“一步错步步错”。这需要练习者高度集中才能完成,尤其在比赛过程中更是如此!所以魔方玩的好专注能力肯定差不了!
还有一种有用的增进亲子关系的运动——叠杯。叠杯属于手部极限运动,是国际认可的一个竞技项目,除了可以训练手眼脑协调能力和灵巧度,提升注意力,增强团队合作意识之外,它还能使得身体两边均衡发展,刺激大脑尤其是右脑的发育。
市面上的各种训练专注力的游戏非常非常的多,家长只需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和喜好,选择适合孩子玩的,坚持下去绝对会有效果。4、注重老师的作用
和老师搞好关系。作为育儿路上的有力搭档,家长很多时候都可以请老师多多帮忙。孩子专注力不好的问题并非短时间内能够解决好,有时家长的投入不见得孩子能够进步快速,请老师多留意自家孩子,让老师上课多点名孩子回答问题,给鼓励多关注。为孩子的成长多多争取进步的机会和时间。
5、间断式学习,松弛有度,给孩子留休息时间
著名的经济学家,也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卡尼曼。他在《思考,快与慢》这本书中提出,人的注意资源是有限的。其实,注意力有指向性和集中性,调动注意力的过程会消耗我们生理和心理的能量。
人在注意力是有限的情况下,一直专注然后遇到困难时思维很容易卡壳,这时候放松会让大脑走出新的路径,重新回到学习中会变得更加的高效。这也是为什么孩子一节课45分钟必须休息10分钟。
如果孩子的生活被各种培训班安排的满满当当,缺少自己的时间,很难发展自己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他的阅读能力,专注力这些素质。小A的妈妈跟朋友抱怨,孩子每天写作业都非常的磨蹭,从七点能写到十点,妈妈在旁边火冒三丈一点用都没有。朋友询问了一下,原来孩子周六到周日,一直补课当中度过。没有任何自己的空余时间去跟朋友玩。长期下来,大脑非常的疲惫,孩子身体和心理上都在抗拒学习这件事情。
美国奥克兰大学工程所教授欧克莉认为,大脑的运作分为两种模式: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。看书解题的时候大脑是专注的,散步睡觉大脑是发散的。人在休息时,大脑持续活跃,不同区域会交互,为存储信息铺设稳定基础,有助于形成长期记忆。
有一句话叫做,"注意力等于记忆力,没有注意力就是没有记忆力",良好的专注力是学习成功的最佳保障。劳逸结合才能帮助孩子提升专注力。
从观察来看,小学和中高年级成绩好的学生常常有这些特点:第一、有很强的学习动机。第二,能够持续专注的时间较长。认真、仔细、不毛躁内心安静。这就有效的避免成绩忽上忽下的情况。第三、阅读量大。这也是非常考验孩子专注力的活动。优秀学生利用“专注力”这一大门和过滤器,打开大门迎接各种知识,同时过滤掉垃圾信息,只留下最有用和最优秀的部分滋养自己。
而不专注的孩子,有两种情况,一种是关闭接收知识的大门,该放进来的不放进来。另一种是没有过滤,什么都接收,垃圾信息太多。在美国有一本畅销很多年的书,书名就叫做《注意力商人》,非常赤裸裸地告诉你,“对,我就是要把你的注意力以极低甚至免费的价格收割过来,然后高价卖出,赚取暴利!” 比如越低俗的内容,越反常的谣言,越可怕的消息……越能吸引你的注意力!没有提升专注力的孩子,长大后就会容易成为注意力商人收割的对象,将时间都浪费在这些垃圾信息当中。
但是培养孩子的专注力,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。随着孩子注意力能力的增强,可以逐步放手一些干扰,使得孩子慢慢适应,并不会因此分心。
第一次接受赞赏,亲,看着给啊
便民信息
更多推荐阅读